?黏度是流體抵抗流動的一種性質,是流體分子間相互吸引而產生的阻礙分子間相對運動能力的量度,即流體流動的內部阻力。不同類型的油墨的黏度大小均不等,甚至差距極大。
油墨具有不同的黏度,主要由五種因素決定:
?

連結料的黏度、顏料與填充料的用量、顏料與填充料的細度及形狀、顏料與填充料的吸油量、顏料與填充料的分散度。此外,油墨的黏度受外界溫度的影響會發(fā)生變化。
溫度升高時,油墨內部相對移動的能力增強,油墨的黏度下降。溫度下降時,油墨的內聚力增強,黏度上升。
油墨具有觸變性,所謂觸變性是指油墨在外力剪切作用下會變稀,而停止剪切油墨則變稠的一種現象。
動力黏度的國際單位是帕斯卡·秒(Pa·s)和毫帕·秒(mPa·s),還有一個單位叫泊(P)和厘泊(cP),換算關系為1P=100 cP=0.1 Pa·s=100mPa·s。
運動黏度的單位為斯St,即m2/s,實際測定中常用的單位為厘斯(cSt):1 cSt=1 mm2/s。對于黏度低的油墨,印刷時常用察恩杯來測量運動黏度,用杯中油墨漏完所需的時間(s)來表示。察恩杯又名黏度杯,有2~7號杯。4號察恩杯測量的黏度范圍是200~1 200 cSt。
(1)黏度與印刷的關系。
黏度是油墨流變性的一項重要指標。印刷中,具有一定黏度是保證油墨正常傳遞和均勻轉移的主要條件。它關系到印刷過程能否順利進行,并直接影響到印跡墨色的均勻程度、清晰程度、光澤度,還關系到油墨的黏性、流動性、屈服值、觸變性、拉絲性等多種性能,是油墨的重要印刷適性之一。
印刷的形式和印刷品的種類很多,它們對油墨的黏度的要求各不相同:
平版印刷要求油墨的黏度較高,動力黏度為10~80 Pa·s;凹版和柔性版印刷要求油墨的黏度低,塑料凹印墨的黏度為0.02~0.2 Pa·s,出版物凹印墨的黏度為0.01~0.1 Pa·s,溶劑型柔性墨的黏度為0.09~0.15 Pa·s,水型柔性墨的黏度為0.15~0.3 Pa·s。由于凹版和柔性版油墨的黏度低,印刷時常用察恩杯來測量黏度。
印刷速度越快,要求油墨的黏度越低,這樣才能適應高速印刷的需要。如6 000?。r的膠印油墨的黏度以20~50 Pa·s為宜。而20 000印/小時的輪轉油墨的黏度以10~30 Pa·s為宜,甚至有時應低于10 Pa·s。
紙張的結構疏松、表面強度低時,要求油墨的黏度低;紙張的結構緊密、表面強度高,油墨的黏度可以略高。如新聞紙印刷時應用的油墨,其黏度應低于膠版印刷時應用的油墨。
網線版、字線版一類的印刷要求油墨的黏度較高,實地印刷要求油墨的黏度較低。
在濕壓干疊墨印刷中,要求疊印色油墨的黏度高于底色油墨的黏度,這樣才能保證印刷的清晰度以及疊印色油墨和底色油墨結合得比較牢固。
在四色機濕式連續(xù)印刷中,為了保證底色油墨能夠在承印物表面穩(wěn)定附著,疊印時不脫落,要求疊印色油墨的黏度應低于底色油墨的黏度。一般說來,應從第一色開始按色序依次減小各色油墨的黏度,這樣才能保證各色墨層之間正常疊印。
(2)油墨黏度不適應印刷要求會造成很多故障。
油墨的黏度過大時,拉絲性強。油墨轉移過程中,在墨輥之間分裂時,絲頭末端很容易造成自由墨滴飛散到空中,形成印刷中的飛墨現象。飛墨現象在高速印刷時表現得更為明顯。
油墨的黏度過大很容易引起紙張的脫粉、拉毛或分層剝離現象。這是由于油墨的黏力在一定的印刷條件下超過了紙張的表面強度而形成的。
油墨在墨輥之間進行傳遞和轉移時,黏度過大會使油墨轉移發(fā)生困難,因為油墨的轉移率與黏度成反比。所以,油墨黏度過大將導致油墨的分布不均勻,轉移到印版及印刷品上的墨量不足,墨色不勻,出現印刷品圖文基礎裸露的現象。
油墨的黏度過大對印刷工藝還會產生一些其他的影響。如印刷過程中油墨的用量增大,印刷品墨層過厚,干燥速度放慢,易出現印刷品背面粘臟或粘連現象。在平版印刷中還容易產生紙張卷入墨輥的現象。
油墨的黏度過小,流動度增大,外觀上表現為油墨的稀度大。平版膠印中容易產生油墨乳化現象,造成印刷品上臟。
黏度過小的油墨在紙張上易產生鋪展現象,造成印跡面積擴大,清晰度下降。而且降低了印跡干燥結膜后與承印物表面結合的牢固程度及印跡的光澤度。
油墨的黏度過小時,往往不能帶動油墨中顆粒較大的顏料一起轉移,顆粒逐漸沉積在墨輥、橡皮布或印版上,形成堆版現象。
為了保證油墨的黏度與印刷作業(yè)相適應,要對油墨的黏度進行選擇并作適當的調整。調整油墨黏度時,要根據印刷工藝的要求、印刷機械的速度、紙張的性質、工作環(huán)境的溫度等各方面的因素綜合考慮進行。
6號調墨油可用來增加油墨的流動度,改善油墨的傳遞性,降低油墨的濃度、黏度、干燥性。若在印刷中發(fā)現油墨顏色太深而無法還原,即可加入適量的沖淡劑(撤淡劑)。沖淡劑對油墨黏度影響不大。